业学牵手,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强强联合,建新闻传播教育高地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7-02 15:25:38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说人才培养是一项体系化的复杂工程,那么,这项工程不仅需要人才入口、出口市场需求、高校教育力量等多个维度展开考察和精准定位,更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全流程、全链条来锻造“人才”这个复杂产品”。在新体快速发展、媒介形态不断更替当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所蕴含政治素养、实践能力、理论素养兼备,采写编摄录播全能等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都凸显了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人才培养重视实践实习、重视行业参与的必要性急迫性。

根据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及郑州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相关规定,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把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目标定位,自觉遵循加强新闻传播院校与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及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新闻与传播实践单位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与研究生教学及培养相关要求,围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加强业界导师队伍、吸引业界专家全面进入学院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序列目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业界和学界互动、媒体与高校联手共同推进新闻传播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一个核心、两种能力三双机制:基地建设的理念和目标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媒体应用型高级新闻传播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个信条”“两种能力”“八项技能”。一个信条即将穆青先生提出的“勿忘人民”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精神内涵;两种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八项技能包括采、写、编、评、策、摄、录、播八种技能。对专业实践能力的高要求决定了要培养合格的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自2011年新闻与传播学院拿到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之后,就非常重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制定了“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全面实行‘三双’机制(双导师、双辅导员、双班主任)”为主要内容的培养基地建设改革的任务要求。

在这一总体建设目标下,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与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记者站)、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工人日报(河南记者站)、中国水利报、人民网(河南)、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新浪网、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广播电视台、郑州报业集团等多家媒体建立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基地建设的目标: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连接学校和媒体单位,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媒体人才精准化培养的作用。

目标设计+过程管理高校+行业:基地建设的特色做法

(一)形成了以全媒体毕业作品为核心驱动、过程包括“课程训练-实践提升-比赛促进-提交毕业作品-通过答辩”的完整实践链条。我院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毕业要求除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之外,还要求通过全媒体作品答辩。学生在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的指导下,于研一下学期期末进行全媒体作品开题,之后带着开题设计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在业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全媒体作品。

1 我院业界导师、河南广播电视台艺术总监李暄参加研究生全媒体作品答辩

(二)形成了培养过程“高校+媒体”的联合培养机制,也形成了“学校主导+业界参与”的考评机制,作品开题、答辩与作品比赛,全程邀请业界导师参与。为促进业界导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开设“业界导师进课堂”系列讲座,以研究生课程为依托,由课程主讲老师邀请相关业界导师走入课堂,分享业界发展前沿,开拓学生的视野。全媒体作品答辩邀请来自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的一线媒体人做答辩主席,从选题、拍摄、制作等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严格把关,制作优秀的作品,直接对接媒体,可在媒体上播出。

1 “业界导师进课堂”部分内容列表

题目

主讲人

新时代如何成为一名好记者

——与热爱新闻的同学们谈谈心

时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王丁

突发事件舆情析讲

河南广播电视台艺术总监李暄

时代的主题:最大的风口在新媒体

北京米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拾叶

数字互联智媒时代

腾讯·大豫网原新闻中心总监、资深媒体人孟子晰

新闻传播学论文的选题方向及写作规范

《新闻爱好者》副主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施宇

眼界决定视界

中国著名自然纪录片导演孙宁

电影创作技巧与方法

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导演、影视部副主任王蕾

网络信息编辑的“冰”与“火”

大河网总经理高亢

国际报道与国际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人民日报联合国分社社长 席来旺

(三)导师按照“1+1”模式配给,一个本院导师,一个业界导师。实践导师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学院按照“三双”需要统一聘任,参与授课和学生管理,第一学期就与学生对接;二是 6个月的实习期,由实践基地主导,配备具有高级职称的一线编辑记者担任导师,管理也由媒体单位负责,学院提供实习费用和承担其它相应义务。

图二:学生到媒体参观

(四)实践方式以学院统一安排进入媒体全职实习为主,主要是记者和编辑岗位;也可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但实习结束须提供不少于 15 篇的署名实习作品。两种方式均需向学院报备。

(五)实习结束需提供实习报告,并提交实习作品,由学院组织专家来评审和打分,评出优良中等级,作为评价优秀毕业生的指标之一。

(六)组织专职教师到媒体参观、交流、挂职锻炼、专业实践。如郑素侠副院长,新华社—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宁、刘宪阁,新闻系主任魏猛应邀出席新华社践行“四力”暨2019年新闻学术年会;邓元兵老师到大河网挂职、杨勇老师到河南广播电视台挂职。

三、善基地、强导师,终成优势互补:学院基地建设的典型案例解读

(一)高质量、典型性、本地化——案例1: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郑州大学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签约暨业界导师聘任仪式隆重举行

2021年6月17日上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郑州大学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签约暨业界导师聘任仪式在我院隆重举行。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董林,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刘雅鸣以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23位业界专家受聘担任我院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关绍康,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厉励,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主任程显,我院院党委书记吴爱民,副院长张淑华、郑素侠,副处级干部孟春建,董广安教授等参加了此次聘任仪式。聘任仪式由张淑华副院长主持。

关绍康副校长在聘任仪式上发表讲话。他对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几十位业界专家的到来及受聘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代表学校感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多年来对郑州大学及新闻与传播学院建设给予的支持。他说道,开放性的办学背景下,仅靠学校自身力量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是不够的,与业界单位联手培养,也是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必要之举。

董林社长发表致辞,他谈道,报业集团和郑州大学的合作历史悠久,此次聘任的业界导师也是报业集团各领域的专家。董社长随后代表报业集团及各位业界导师表达了联合培养的期许和目标:一是心怀全局,立德树人;二是坦诚相待,开放共赢;三是传道授业,精益求精;四是敬畏智慧,虚心学习。报业集团希望以此为契机,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紧密合作,戮力同心,共同探索媒体融合之路,共创新格局。

关绍康副校长和刘雅鸣总编辑签署了郑州大学—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协议

图三:关绍康副校长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刘雅鸣签署《郑州大学—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协议

关绍康副校长为董林社长、刘雅鸣总编辑颁发了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书,厉励部长和程显主任为23位业界专家颁发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书。

吴爱民书记介绍了我院及研究生培养的情况,热烈欢迎各位业界导师走进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走进研究生名师名家讲坛、走进业界导师进课堂的活动中来。

业界导师代表童浩麟在讲话中首先表达了对母校的感谢。童老师认为,作为业界导师,更应牢记新时代职业职责,始终思考在当下如何培养出更多既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与责任担当,又能熟练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新一代媒体人。

董广安教授作总结发言。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四十五年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始终是学院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最强大的后盾。她希望未来各位专家学者将携手同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高层次新闻专业人才而努力。

会后,新受聘的业界导师参观了穆青纪念展。

郑州大学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渊源深厚。长期以来,郑州大学为报业集团输送了大批优秀新闻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中坚力量。而作为我省新闻舆论战线的主力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也一直关注和支持郑州大学的持续发展。此次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标志着双方在推进校媒融合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又迈出新步伐。

(二)层次丰富、多元基地满足多元需求——案例2:我院成功举办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续签仪式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高层论坛

201811月28日上午,我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续签仪式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高层论坛在院办一楼穆青研究中心成功举办。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刘颖,新华社河南分社党组成员、纪检书记雒应良,新华社河南分社对外采访部主任双瑞,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河南频道编委、新闻中心主任张毅力,工人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余嘉熙,河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崔为兵,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学习强国”河南平台执行总编辑田建光,河南广播电视台人力资源部主任李宗伟,郑州日报社报业集团总编辑程玉峰,郑州日报社报业集团人事处处长孟子扬,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园区运营部经理刘洋,我校党委副书记贾少鑫,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厉励,我院院长张举玺,院党委副书记周宇豪,副院长张淑华、郑素侠,组织员孟春建以及我院师生代表参加活动。我院党委书记吴爱民主持签约仪式。

图四:参加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外实践基地续签仪式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高层论坛的代表合影

我校党委副书记贾少鑫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阐释了我校“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步走”的特色发展战略,回顾了郑州大学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突破。他向与会领导及嘉宾表示真挚的感谢,郑州大学的成就离不开河南省新闻业界的支持和指导。

我院张举玺院长从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介绍学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成绩,并着重介绍了穆青新闻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果。他提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更是新闻事业。面对新闻事业转型的迫切要求,学院和新闻业界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实现内涵建设和国际化转型。

接着,张举玺院长代表学院分别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代表签署合作协议并合影留念。

签约仪式结束后,参会领导和嘉宾合影留念。

上午十点半,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高层论坛拉开序幕。本次论坛由院党委副书记周宇豪主持。

论坛会上,与会领导嘉宾主要围绕“信息时代传媒面临的变革与挑战有哪些”、“传媒需要什么样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和“新闻传播教育如何有效对接媒体的人才需求”三个话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学习强国”河南平台执行总编辑田建光从当前新闻业界式微的现状出发,提出新闻界和学校应坚定无产阶级立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在哪,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的殷殷告诫,到第一线中去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全能型、实干型人才。郑州日报社报业集团总编辑程玉峰结合近年来郑州报业集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指出媒体与高校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新华社河南分社党组成员、纪检书记雒应良提出,近年来媒体市场发生了“断崖式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需要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要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开阔的眼界,还要能够引导国内舆论,在国际社会上发声。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厉励做总结发言。他由衷地感谢在场嘉宾的积极参与,并表达了对我院发展的信心和期盼,希望二者在合作中互利共赢。同时,他对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新闻人才应有清醒的头脑,明确为谁发声;第二,新闻人才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发自内心地热爱新闻事业;第三,新闻人才应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第四,新闻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养;第五,新闻人才应到一线去,多实践多锻炼。他期盼学界和业界共同努力,培养出更多卓越、复合性的、适应当下潮流的新闻传播人才。

(三)请业界影响力人物为人才培养献言献策——案例3:我院聘请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总编辑为博士生业界导师

201911月20日上午,我院在穆青研究中心会议室隆重举行博士生业界导师聘任仪式。新华社河南分社王丁社长、李钧德副总编辑,校党委副书记贾少鑫,院党委书记吴爱民、院长张举玺、党委副书记周宇豪、副院长张淑华、副院长郑素侠、研究生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晴和2019级全体博士生参加了聘任仪式。聘任仪式由吴爱民书记主持。

贾少鑫副书记在聘任仪式上发表讲话。他对新华社河南分社王丁社长、李钧德副总编辑的受聘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接着,他介绍了郑州大学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自2013年南振中先生受聘为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起,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丰硕成果。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已经成为郑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探索出了一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他希望新华社河南分社和郑州大学能进一步加强合作,发挥双方优势,搭建更好的平台,共建新闻传播学,助推郑州大学的一流大学建设。

张举玺院长对我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他表示,近年来,学院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学科评估、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社校共建”充分发挥了新华社的媒体优势、资源优势、研究优势,为我院穆青研究、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为学院超常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也为新闻传播学科超常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王丁社长、李钧德副总编辑的加盟定能让学院新闻教育事业不断跨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突破。

贾少鑫副书记为王丁社长和李钧德副总编辑颁发了聘书。

图五:贾少鑫副书记和张举玺院长为王丁社长、李钧德副总编颁发博士研究生导师聘书

随后,王丁社长在致辞中从三个精神层面谈到新华社与郑州大学的结缘。首先,“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与“勿忘人民”的郑大新传院院训、郑大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处。其次,郑州大学对于穆青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令人感动、令人振奋,这既是对新华社的重视、对穆青先生的热爱,更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最后,新闻事业需要我们有共同的新闻情怀、共同的理想和深厚的革命感情。我们要学习新闻界前辈们、老师们的新闻情怀和思想理念,共同把新闻教育事业不断做大做强。新华社与郑州大学共建工作开展五年来,双方密切合作,深入交流,取得了较好的共建成效。他强调,“社校共建”即将进入下一个阶段,新华社河南分社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校园与职场的桥梁,在开展穆青精神研究、大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给予郑州大学大力支持,努力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做好 “第一梯队”工作,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扎扎实实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共同把穆青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

李钧德副总编辑对于学校给予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会尽好导师责任,履行导师职责。他也希望尽快融入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中,发挥业界优势,实现互利合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案例4:新华通讯社河南分社社长王丁一行莅临我院考察指导工作

2019年4月23日上午,新华通讯社河南分社社长王丁,副总编辑李钧德莅临我院考察指导工作。双方就社校共建、资源共享、共建成果、未来合作规划等问题进行交流。我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兴成,我院院长张举玺,党委副书记孙保营,副院长张淑华、郑素侠,副处级干部孟春建等一同参加了座谈会并陪同参观了穆青事迹纪念展。

图六:王丁社长一行看望南振中先生

图七:王丁社长、李均德副总编辑参观穆青事迹纪念展

会前,王丁社长一行看望了南振中先生,与南先生进行了深入交谈。南先生就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社校共建穆青研究中心以及工作方法等问题与王丁社长进行了交流沟通。

座谈会上,校党委副书记李兴成首先对新华社及河南分社近年来对郑州大学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表达衷心感谢。随后李书记谈到,郑州大学与新华通讯社实施共建穆青研究中心以来,着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人民情怀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推动新闻与传播学院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希望,通过参观交流,深度合作,助力“社校共建穆青研究中心”迈向更高的台阶,希望王丁社长及新华社河南分社为郑州大学和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多提宝贵意见。

座谈会上,张举玺院长指出,学院自社校共建穆青研究中心以来,在教学、实践、学科提升三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希望,新华社河南分社能够与学院多走动,进一步深化合作,更好地完成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实施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孙保营在会上汇报了我院特色创新实验班——穆青新闻实验班的发展状况。他围绕学生实践活动、考研、就业等方面对穆青班展开全方位介绍。郑素侠表示,在与新华社的共建之下,穆青班已成为一个生源多元、师资强大的人才培养特色品牌。在学科共建问题上,张淑华首先感谢新华社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的关怀和支持。之后她提出与新华社进行第二期共建的建议,诚挚邀请王丁社长和李钧德副总编辑多来我院指导工作并希望与新华社加强“双导师”的深度合作。孟春建着重汇报了共建的主要成果和未来共建工作的规划。随后,双方就会议所谈问题展开交流并交换了意见。

座谈会最后,王丁社长总结发言。首先,他对共建工作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他表示,充分感受到学校对新华社河南分社的充分信任,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他希望可以做好社校共建的桥梁和纽带,与我校强强联合、密切合作,资源共享,共创佳绩。

座谈会结束后,王丁社长一行在我院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穆青事迹纪念展。2017级穆青班团支部书记吴鸿瑶向大家讲述了穆青先生一生的感人事迹,介绍了穆青先生的主要新闻作品。王丁社长表示,在本次参观中深受触动,对我院举办的穆青事迹纪念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四)不断进行理论探讨——案例5:学院应邀参加新华社2019年践行“四力”暨新闻学术年会

2019年12月18-19日,学院副院长郑素侠,新华社—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宁、刘宪阁,新闻系主任魏猛应邀出席新华社践行“四力”暨2019年新闻学术年会。

图八:郑素侠副院长、王晓宁副主任、刘宪阁副主任、魏猛主任应邀出席新华社践行“四力”暨2019年新闻学术年会

19日上午,践行“四力”暨新闻学术年会由新华社总编辑何平主持。新华社社长蔡名照、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张百新出席年会,并以西藏分社为榜样,就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提出要求、进行部署。新华社西藏分社5名记者代表发言,讲述了践行“四力”的心得体会。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天边冻土中,竖起了一面践行“四力”的旗帜。

19日下午的年会由两场分论坛组成,分别为“智能化编辑部与现代化分社建设”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新路径新探索”。副院长郑素侠代表学院在会议上做了发言。她谈到,在中宣部、教育部强调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今天,对党忠诚、勿忘人民的新华精神,对高校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新华社这些年来率全国媒体之先,支持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体现了国家通讯社的责任担当。会后,学院代表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就下一步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五)到媒体实地考察——案例6:我校副校长屈凌波带队赴新华社考察交流

2019年7月9日,在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屈凌波的带领下,我院党委书记焦世君,党委副书记孙保营,副院长张淑华,副处级干部、共建办主任孟春建,工会主席、新闻系主任周宇豪,穆青研究中心副主任、新闻系党支部书记王晓宁等一行7人到新华通讯社考察交流,并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召开新华社与郑州大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工作会议。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办公厅副主任王丰保,总编室副主任刘刚,人事局副局长王凡;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李仁虎,副所长刘光牛,新闻史研究室主任万京华;新华社办公厅办公室主任邓仕健等一起参加会议。

图九:考察团在新华通讯社门前合影

座谈会上,屈凌波副校长代表学校对新华社长期以来对郑州大学及穆青研究中心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郑州大学近年来特别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以来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他重点对近五年来社校共建穆青研究中心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谈到,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已经成为郑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宣部、教育部及河南省的多位领导同志多次莅临穆青研究中心考察指导工作,“勿忘人民”的郑大情怀已深深根植于郑大全体师生的内心;探索出了一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穆青新闻实验班”已经成为郑州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品牌;“重走穆青路”作为“勿忘人民”穆青精神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郑大新闻人才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其中一张活动图片入选国家“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重走穆青路”学生活动项目被评为河南省“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品牌;以“勿忘人民”为主线开展了35期的《新传青年说》活动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等五项省级荣誉和奖励,广受学生喜爱和欢迎,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希望在今后共建穆青研究中心的过程中,能在科学研究、实践育人、新闻宣传等方面给予郑州大学更大支持,也希望下一阶段的共建工作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代表新华社对郑州大学屈凌波副校长一行表示欢迎,对共建穆青研究中心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提出了下一阶段开展共建工作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他指出,共建工作开展五年来,双方密切合作,深入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他表示,“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也是以穆青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新华人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与“勿忘人民”的郑大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处。新华社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在开展穆青精神研究、大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给予郑州大学大力支持,共同把穆青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有较强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

会上,双方还就郑州大学师生参加新华社有关实习实践活动,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与郑州大学教师共同开展学术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共同建设“穆青新闻实验班”等事宜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前,屈凌波副校长一行看望了新华社原总编辑、我校新闻传播学学科首席教授南振中先生,就学院的发展及穆青研究中心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在新华社办公厅办公室主任邓仕健的引导下,屈凌波副校长一行参观了新华社全媒体采编发流程再造、一体化运行和产品研发的“实验田”“示范园”和“孵化器”——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中央厨房”;还参观考察了5G新媒体实验室和新华媒体创意工场,对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新闻采写编、摄影、摄像、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和全面认识,对我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六)行走在一线,感受行业发展的脉搏——案例7:《数字广告营销前沿》研究生课程走进实践一线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字广告营销前沿》这门课程,颜景毅教授带领2018级、2019级新传研究生走出课堂、走进媒体,切实体验与学习不同媒体的广告营销方式,了解业界营销最新发展。

让实践走进课堂,让学生超越课本。“学界与业界要多学习,多联系,有理论,也要有实践。”颜景毅教授时常这样教导学生。一名媒体人、广告人、营销人,要了解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发展给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广告营销前沿》这门课程的设立,就是为了让学生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知识。

颜教授选择当前河南具有代表性的四家媒体,于20201024日、25日连续举办四场讲座,化简单灌输为互动交流、化空洞说教为专题教学,让学生在业界大咖和学界专家的讲座和论辩中学习最新知识,切身参与到与业界大咖的交流之中。

1024日,颜景毅教授带领学生来到了字节跳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和郑报融媒进行探讨学习。作为河南广告市场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和媒体,字节跳动作为新兴的互联网平台,旗下拥有今日头条、抖音等潮流产品,它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利用算法推荐来进行广告的精准营销,抢占了传统媒体大量的广告市场。郑报融媒作为传统媒体积极转型,建立“中央厨房”“新闻超市”,合理规划资源,提升内容影响力。大家参观了两家企业和媒体的产品生产流程,通过企业PPT和视频了解广告营销方式,并与产品负责人就其内容生产和广告营销进行讨论和分享。学生不仅对企业展示的内容进行提问和探讨,同时就社会的技术趋势与业界专家进行了交流。

1025日上午,颜教授将教学课堂搬进了《河南商报》。《河南商报》总编辑关国锋、影响力营销中心总监郭小阳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了讲座。《河南商报》总编辑关国锋用一句话概括商报转型成功的原因,“没有传统企业,只有传统思维。如果把报社当‘纸社’,命比纸薄;如果把报社当平台,潜力无穷。”在场的学界专家和业界大咖,就《河南商报》的传媒营销策略以及转型后面临的新问题新趋势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观点的交锋、思想的辩论,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互联网思维在传统媒体的应用,受益匪浅。

1025日下午,颜教授带领大家来到京东地址通广告企业,了解如何利用京东及其相互开放资源的大数据,实现内容和广告的精准营销。

两天的学习,四场智慧的交锋,让研究生们学习了许多课堂外的知识。在返回学校的路上,许多同学还对讲座和辩论中的内容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讲座辩论的时间应该再长一些,学界和业界大咖们的辩论实在太精彩了!”

图十:学生参观郑报融媒

图十一:学生与媒体代表座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