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工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及经验介绍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1-19 11:00:45


一、基地概述

(一)基地名称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与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文局、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签订联合培养基地。

(二)建设理念和目标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河南省水文局、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与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秉承开放共享的原则,形成了1+1+1”的“导师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培养模式,“1+1+1”是指研究生入学以后第一学年在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进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实践,第三学年返回学院完成硕士论文。“导师分工合作、共同培养”的模式是指研究生由郑州大学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合作培养,分别负责学生专业和学术等方面。由此形成一个以郑州大学为主体、以实践基地为依托、以研究生为中心、参与主体多元化及协同化、合作形式多样化、产学研高度融合化的新型联合培养方式,将水利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水利工程专业人才。

(三)基地实践研究生规模

实践基地近三年接受全日制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40人。

(四)总体建设进展

   1.基地建设的领域在扩展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文局、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与郑州大学四家单位,前三者均是国内水利行业高水平科研及成果转化机构,郑州大学是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四者强强联合,依托河南省地跨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地理区位优势,开展有关水利工程领域相关研究合作的需求。紧紧围绕国家水利事业的发展和黄河治理开发的需求开展学科建设,学科研究领域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延,已初步形成了以河流泥沙、水土保持、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等为优势学科,以水工结构、防洪减灾与水利管理、水资源与水生态、高新技术、灌溉与节水技术、水利信息化与测控技术等为支撑学科的创新体系。

   2.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全方位的发展

第一、具有高水平的基地导师队伍。并出台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相关措施和文件,并能够安排公寓,为研究生提供住宿。保证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的在黄科院的创新实践。

第二、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如黄科院拥有试验厅近40座,实验厅(室)总面积达10万m2,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 4000余台(套)。郑州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科研平台方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科研设备方面,已汇聚3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共400余台(套)。

第三、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生活保障支撑。基地全面加强和推进研究院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以人为本、坚持用制度管人、坚持按制度办事的理念,确保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3.实践方式和创新

第一、增加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可以建立实践基地,也可以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切身体会行业的规范准则,以及实际操作,以便于学生就业后的实际应用。

第二、专业理论课程指导及交流。安排一些具有横向项目或者有企业经历的授课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讲述一些实例,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避开偏研究性题目,选择实践性较强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加强锻炼、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联合培养举措

水利工程专业硕士一律实行“双导师” 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 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对每位学生进行全过程联合指导,即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等环节。

(一) 双师队伍建设

校内导师:一方面,在校内选拔具备扎实的水利工程专业理论基础,科研性较强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水利工程学科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在岗专业技术人员74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人,中原学者2人。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校与科研单位合作机制,适时选派校内导师深入实践基地,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校外导师:一方面,聘请的校外导师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和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可为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性指导,以及提供操作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聘请高级工程师、所长、总工程师等高水平专业专家做课程主讲或专题报告或搭建学校与科研单位合作课堂,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工程案例教学或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 应用研究项目

以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建的培养基地为载体,联合科研项目为纽带,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岗位的资源,使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课题研究中去,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课题研究和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近年来,与河南省水利厅、驻马店市水利局、安阳市水利局等合作:如已完成与河南省水利厅合作项目《河南省地下水水量和水位“双控”技术方案编制》(2016-2017)、《河南省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水井封井方案》(2016);与驻马店市水利局合作项目《驻马店市四县城市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2016与安阳市水利局合作项目《地温空调系统退水技术及防污措施研究》(2015-2016)、《深层地下水循环利用研究》(2013);《粮食核心区农业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2016)、《防裂抗渗高性能橡胶混凝土的配制及应用研究》(2013-2016等等。

三、基地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

(一)基地管理模式

基地管理采用领导协调层、组织层和实施层的三层次金字塔管理体制,其中领导协调层由水利与环境学院书记和院长组成领导工作小组,组织层由合作单位和学院相关部门构成,实施层由学位点和具体工作人员共同组成。

在培养方式方面采用“三段式”培养。把整个培养阶段分为在课程学习--基地实习--基地实习并撰写学位论文三个阶段。入学后第一学年主要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和工具课程学习;第一学年后的暑期将进入实践基地实习,同时完成调研报告、课题研究及学位论文的选题。

在培养成果方面采用“协议共赢”的方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以协议的形式明确高校与合作单位的责权利,涉及保密的项目和成果,根据课题的保密需要,同研究生及学校导师签订保密协议,实现合作双方共赢的局面。

(二)制度建设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制度建设分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二是水利与环境学院层面的制度建设。在培养基地制度建设过程中,水利与环境学院在严格执行学校层面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还根据学校的要求和自身的特点,制定了一些学院层面的规章制度。

1. 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 3 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 1 号),加强我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郑州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校研究生〔2016〕 4 号》,加强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建立的人才培养平台,是产学结合、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

2. 水利与环境学院层面的制度建设

依据《郑州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校研究生〔2016〕 4 号),以培养基地为依托,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制定《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是推动研究生教育理念转变、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基地建设形成的特色及示范性经验

水利工程学科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水利建设和发展需要,把建设国家优势特色学科与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有机统一起来,在坚持发展创新的治学理念基础上,通过科研教学与水利工作紧密结合,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谋发展,构建“立足中原、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社会服务战略布局。

(一)基地建设形成的特色

    1.科研基础扎实

黄科院设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共同授予的“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黄河研究生培养基地”。挂靠在黄科院的有:“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黄河计量检定中心水工程计量检定站”、“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黄河科技推广示范基地”、“黄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推广中心”、“黄河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科研项目、成果方面,五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专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5项;其它省部级科技项目22项。科研成果方面,近五年来博士生导师发表一级学报期刊以上学术论文35篇,其中在JCR二区发表论文2篇,硕士生导师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299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121篇;出版学术专著22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1部;发明专利6项;科研获奖2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12项。为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科研条件。

    2.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建立创新培养基地有利于郑州大学和各科研单位建立合理的独立于“产、学、研”各个参与主体统一的中心组织管理体系;有利于利用硕—博连读、校院企联合、双导师制等手段,基于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重大技术开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建立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是实现郑州大学和黄科院、河南省水文局、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多方围绕水利工程行业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将为推进中原地区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3.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基于基地双方的强强联合、基于河南省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需求,通过任务牵引+共享平台+学科交叉+双导师制共同培养,注重研究生理论训练加创新实践。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安排按照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理论训练;研究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进入创新基地的研究生研发实践在创新基地专家或技术支持小组的指导下开展研究。

(二)主要经验

    1.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基地管理

学院专门成立了由书记和院长领导下的水利工程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安排水利工程专业学位负责人具体负责,班主任带队,确保实践基地建设目标清晰、责任明确、落实到位。

    2.构建“四位一体”功能的实践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基地已形成 “实习+选题+合作研究+就业” 等四位一体功能的实践体系和有序的实习循环机制。实施“阶段实习”,在保证实习时间饱满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实践层次的认知和知识运用能力,实现基地“实习”的首要功能。专业实践和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为学生选题提供具体思路,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形成选题,为学位论文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为校内外合作提供合作平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建立多元化实践基地,不断扩大合作范围

郑州大学与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文局、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建立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基地进行教育,以郑州大学水利工程学科为依托,寻求契合点,确立相近的学科点联合申报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并不受高等学校是否已有同类硕士点的限制,在整合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行研究方向上的衔接与协作。同时也使研究生培养更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能力将会给企业的创新注入新鲜的活力,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尖端产品的开发,不断提升生产水平和研发能力。

五、典型案例

案例一: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实践教学基地案例

(一)实践基地开展情况

1.实践基地简介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简称黄科院)创建于1950年10月5日,是水利部所属以河流泥沙研究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为全国水利系统非营利性重点科研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与黄科院于2010年3月签订《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相关措施和文件。

2.实习基地建设内容

1)实习和人才输送通道

每年水利工程硕士有5人左右进入基地实习。实践基地根据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研究方向的实际需要,遴选科研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人员作为实习学生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明确毕业论文选题,对培养各环节的质量进行把关。对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经招聘程序择优录用。

2)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校内教师进入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工程项目的学习和了解,开展调研活动专题研讨;另一方面,聘请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学生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报告和学位论文。每位导师均承担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水利厅的重大科研和生产项目,因此研究生在进入基地后能很快的找准研究方向,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校内外导师也在互相配合培养学生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二)实习内容及流程

1.科研项目基础培训

学生参与实习工作前,通过开班仪式了解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文化、科研项目情况及项目工作流程,组织全体实习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及实习安排。根据学生专业研究方向安排相应导师,并安排学生进入相关项目组。

2.项目前期调研工作

集中培训结束后,学生进入相应项目组,分配相关项目任务。在导师及项目组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如实地调研、野外勘察及数据收集等工作。

3.项目室内分析工作及报告编制培训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展开室内分析工作,学生在导师及项目小组组长的指导和带领下,参与项目的数据整理及分析工作,并参与每周的项目进度汇报会议,进行所在项目组的工作进度。项目室内分析完成后,开展项目报告编制工作,学生学习项目报告的编写。

4.项目总结座谈会

实习期末,黄科院召开实习总结座谈会对优秀实习学生给予表扬。学生返校由专业学位办公室组织学生全面总结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

(三)实习成效

1.研究生在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的显著提升

通过跟踪调查发现,在该基地实习的学生在全程参与科研项目的野外调查、取样监测、室内分析、报告编制、汇报答辩等工作后,能充分认识研究工作的流程,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社会担当能力,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论文选题与实践内容高度相关

在该基地实习的学生在进入基地后能很快找准研究方向,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校外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结合科研项目实际形成毕业论文选题,其研究成果对工程实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 2015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黄科院基地进行黄委水资源管理规范化项目实践

2黄科院专家进校授课

3 2014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黄科院基地进行项目调研实践

案例二: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案例

(一)实践基地开展情况

1.实践基地简介

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始建与1956年,其前身是1950年10月成立的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工务处。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现已成为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的国家甲级综合性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拥有6个甲级资质,承担了国内外1500余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

2.实习基地建设内容

1)实习和人才输送通道

每年水利工程硕士有4人左右进入基地实习。实践基地根据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研究方向的实际需要,安排学生进入相关科研项目组,学生全程参与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遴选科研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人员作为实习学生的导师,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明确毕业论文选题,对培养各环节的质量进行把关。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经面试程序合格后优先录取。

2)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学生校外导师,帮助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中找准研究方向,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报告和学位论文。

(二)实习内容及流程

1.工程项目基础培训

学生参与实习工作前,组织全体实习学生了解工程项目的工作流程,并进行纪律教育。根据学生专业研究方向安排相应导师,并安排学生进入相关项目组。

2.工程项目实践工作培训,加强产学高度融合

为推动产学高度融合,该基地安排学生进入相应工程项目组,分配相关项目任务,参与工程实际应用。在导师及项目组组长的带领下切实参与工程项目实际工作,包括实地调研、野外勘察、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汇编、项目验收等工作。

3.实习经验交流会

实习结束后,学生返校由专业学位办公室组织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及经验分享。

(三)实习成效

1.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共赢

自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教学实践基地实习以来,水利与环境学院与该实习基地就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扩展合作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大胆尝试。在双导师制度、联合课题研究等合作下,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论文选题与实践内容高度相关

在该基地实习的学生在进入基地后能很快找准研究方向,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校外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结合科研项目实际形成毕业论文选题,其研究成果对工程实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 2015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基地进行陆浑水库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编制项目实践

案例三: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实践教学基地案例

(一)实践基地开展情况

1.实践基地简介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是河南省水利厅下属事业单位。

2.实习基地建设内容

1)实习和人才输送通道

每年水利工程硕士有3人左右进入基地实习。实践基地根据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研究方向的实际需要,安排学生进入相关科研项目组,学生全程参与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遴选科研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人员作为实习学生的导师,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明确毕业论文选题,对培养各环节的质量进行把关。

2)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为学生校外导师,帮助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中找准研究方向,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报告和学位论文。

(二)实习内容及流程

1.工程项目基础培训

学生参与实习工作前,组织全体实习学生了解与水利相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及建设工程,了解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项目的工作流程,及国家政策,并进行纪律教育。根据学生专业研究方向安排相应导师,并安排学生进入相关项目组。

2.工程项目实践工作

集中培训结束后,学生进入相应项目组,分配相关项目任务。在导师及项目组组长的带领下切实参与工程项目实际工作,包括实地调研、野外勘察、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汇编、项目验收等工作。

3.实习经验交流会

实习结束后,学生返校由专业学位办公室组织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及经验分享。

(三)实习成效

1.提升业务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通过跟踪发现,在该基地实习的学生对水利类国家政策法规了解与理解程度较高,搜集资料能力,整合资料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等综合水平较高,为其职业规划和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论文选题与实践内容高度相关

在该基地实习的学生在进入基地后能很快找准研究方向,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校外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结合科研项目实际形成毕业论文选题,其研究成果对工程实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5                                         6

5  2015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基地

6  2015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基地